9月26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教苑楼多功能厅掌声阵阵、暖意融融,2025年国际学生新生开学典礼在此隆重举行。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国际新生跨越山海相聚师大,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文化交融的期盼,正式开启在华求学征程。蒋明军副校长出席典礼并寄语。教务处、研究生院及学院领导代表出席。开学典礼由国际交流处处长肖胜雄主持。
青春述心声:国际学子的成长共鸣
“上海师大不仅是学术殿堂,更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来自俄罗斯的教育学院博士生奥莉加作为学生代表率先发言,以“三年师大情”为线索,分享了从硕士到博士的求学历程。她表示自己在上海师大的本科与硕士阶段始终聚焦教育领域并非偶然,是上海师范大学卓越的学术传统和国际化平台让她毫不犹豫地继续这段旅程。她这样说道:“在这里,我不仅系统学习和研究了各国教育体系的差异,更深刻理解了‘教育无国界’的真谛——正如我的导师所说:真正的教育者,是文明的摆渡人。”
比利时籍本科生恽伟利则从新生视角表达期待:“我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是渴望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探索文化交融的密码。”他表示将主动融入校园,在专业学习中解锁跨文化沟通的密钥,让青春在实践中成长。他这样描述自己来华求学的缘分:“自己出生的那一天正好是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凯旋归来的日子,杨利伟的“利伟”倒过来念和自己的名字WILLIAM很相似,于是自己取名‘伟利’;更让我惊喜的是,每年10月16日——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庆日,竟然与我的生日是同一天。这种跨越时空的缘分,让我深深地相信,我与中国、与上海师范大学、还有上海师大美丽的校园,是真正意义上的‘命中注定’”。
两位学生代表的发言分别诠释了“深耕学术”与“拥抱新知”的成长路径,展现了国际学子对中国的热爱与对在华求学之路的美好期待。
光影映成长:留学生年度风采视频展播
在两位学生代表发言结束后,现场播放了一段呈现上一学年国际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文化活动片段的视频。让新生对上海师范大学的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文化体验、志愿工作等有所了解,并且对年度国际文化节、迎新晚会和上海市国际学生龙舟赛等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充满了期待。
学院筑平台:多元沃土育桥梁人才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潘建国教授作为学院领导代表发言,系统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国际化办学成果。他指出,学院已搭建起丰富的国际化教育平台:不仅拥有三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两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还与美国、法国、德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目前学院有7名在读国际学历生,分别来自俄罗斯、老挝、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加拿大、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国家,就读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人工智能这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未来学院将持续拓展与欧美、东南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领域,希望能吸引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学子。潘院长的话语勾勒出学院培养高水平国际人才的清晰蓝图,让新生对我校理工科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校长赠寄语:指引国际学子逐梦征程
蒋明军副校长向全球国际新生致以热烈欢迎与殷切期许,话语聚焦学子成长,引发全场共鸣。蒋校长首先介绍了本学期国际学生整体规模与新生结构:共有 800余名国际学生完成注册,其中新生有400余名,涵盖博士生10名、硕士生23名、本科生56名、交换生34名、预科生122名及语言生、进修生等100余名,分布在徐汇、奉贤两校区的16个学院学习,充分体现学校来华留学教育的多元覆盖与广泛吸引力。随后,立足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蒋校长向新生分享三个“成长关键词”:
“敢于探索”——鼓励大家跳出课堂舒适区,主动依托学校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与优质教学资源,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在跨文化学术碰撞中找准研究方向,让创造力在钻研中闪光,成长为创新型国际人才。
“善于联结”——结合此前视频中国际学生龙舟队斩获上海市暨长三角地区高校国际学生龙舟赛冠军的事例,倡导学子积极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既用母语讲述家乡故事,也通过国际文化节、联谊会等活动,传播亲身感知的精彩“中国故事”。
“互助同行”——希望新生在课堂协作、科研攻关、语言互教、生活帮扶中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彼此不同,让跨越国界的友谊成为成长路上的温暖支撑。
最后,蒋校长为同学们送上新学期祝福:愿大家不仅能学到扎实的知识、掌握实用的技能,更能交到真心的朋友、收获开阔的视野,一起用青春行动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为不同文明的友好相连出份力,在这段美好的校园时光里收获更好的自己。讲话在全场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供稿、摄影:国际交流处)